招募熱心公共事業、有號召力、敢于勸阻不分類行為的居民,經過筆試、面試,聘為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工程師。按照“包片”原則,劃分所包桶站及對應樓門,做好居民家庭“干濕分類”宣傳教育、桶前正確分類投放的監督指導和可回收物分揀回收等工作,增加上門入戶指導家庭分類的覆蓋面和頻次,寓垃圾分類常識于情感溝通之中,提高居民自主分類積極性。
實施“一桶一碼”,對分類桶進行編號管理,明確每個垃圾桶責任人和責任清單,確保能夠溯責至每個保潔員、守桶員,直至投放個人。嚴格執行“不分類不入桶、不分類不清運、不分類不進場處理”,收集站點對分類不合格垃圾桶進行勸返,收運單位對分類不合格的責任主體實行停運告知,恢復收運需補繳二次清運費用。累計勸返分類不合格垃圾桶 1437 桶,開具不分類不收運告知單 1066 份,停運小區(村)446 個次、社會單位 620 家次。
探索由小區垃圾分類工程師負責高低值可回收物分揀、回收工作,居民可以將可回收物交給分類工程師,按照市場價格進行稱重交易。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在城區設置 5 輛移動回收車、3 處固定回收站點,方便垃圾分類工程師兌換交易,可回收物交易收入歸垃圾分類工程師個人,實現前端居民對接交易,中端桶站對接管理,末端運輸對接收集,形成可回收物管理閉環,實現高低值可回收物應收盡收。
優化垃圾分類工程師工作機制,將垃圾分類工程師與“微網格”相結合,發揮網格員的社會治理作用。通過“微網格”加強垃圾分類宣傳、指導、檢查、反饋等工作,提高居民垃圾分類參與度和自主分類準確率。
產品推薦 | 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